到二○二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党中央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、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,在总结经验、分析形势的基础上,结合实际,中国共产党红河州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,认真研究了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州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,就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以下建议。
一、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
(一)“十二五”时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州委、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人民,全力推进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打基础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,全州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。
五年来,全州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,地区生产总值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,产业结构更趋合理,三次产业结构由“十一五”末期的16∶53.1∶30.9调整为17∶45∶38。经济质量明显提升,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,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,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。红河州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获国家批准,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力推进。开放通道、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,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。重大民生工程有效实施,贫困人口大幅减少,人民生活明显改善,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,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,“三严三实”和“忠诚干净担当”专题教育深入推进,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。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,为我州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二)“十三五”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我州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,对云南发展确立了新目标,明确了新定位,省委、省政府对我州发展提出了新要求。我州通过多年的积累,工业化、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,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,全州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的大通道初具雏形,开放的平台进一步搭建,发展环境不断优化,政策红利、资源红利、改革红利和区位优势将进一步释放,跨越式发展的窗口已经打开。同时,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、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。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,有效投资不足,部分企业效益下滑,税收增长乏力,财政收支矛盾加大;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,南部六县县域经济实力弱,财政自给率低,南北之间、城乡之间、山坝之间发展差距大;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,贫困面大、贫困人口多、贫困程度深;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,对外开放政策规则应用不足,运行机制不畅,开放平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,对外贸易规模较小。
综合判断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州发展机遇大于困难挑战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形势的深刻变化,切实增强机遇意识、责任意识、忧患意识,切实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,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,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,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,不断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、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
(一)指导思想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“四个全面”的战略布局,坚持发展第一要务,坚持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全力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,努力成为全省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、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、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头兵,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(二)奋斗目标。未来五年,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坚持科学发展,坚持全面深化改革,坚持依法治州,坚持党的领导,全力融入滇中、联动南北、开放发展,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——成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。在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、包容性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,全州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,年均增长10%左右,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,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,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,工业强州地位更加巩固,现代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,新兴产业加快培育,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,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,城乡发展更趋协调。努力把滇南中心城市建成“国家门户”,把红河州建成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、沿边开放开发示范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。
—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新提高。就业更加充分,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,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,完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,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,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,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。
——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,向上向善、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,公民思想道德、科学文化、健康素养不断提高,文化繁荣发展,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,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。
—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州牢固树立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、增长方式、消费模式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能源和水资源消耗、建设用地、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。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,森林覆盖率达55%左右,水环境、空气和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,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。
——各方面制度建设实现新进展。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,依法治州工作有效落实,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形成,人民民主更加健全,法治政府基本建成,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,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,基层基础更加巩固,党的建设全面加强。
(三)发展理念。实现“十三五”时期发展目标,必须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适应和引领新常态,破解发展难题,厚植发展优势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坚持创新发展。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,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加快在科技、产业、企业、市场、产品、业态和管理等各领域全面推进创新,加快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,激发全州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,形成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新格局。
坚持协调发展。坚持区域协同、城乡一体、民族和谐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,优化区域发展布局,统筹南北区域、城乡协调发展,扶持民族地区、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,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。
坚持绿色发展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坚持可持续发展,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,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严守资源消耗上限、环境质量底线;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,加大绿色投资,倡导绿色消费,促进绿色增长,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。
坚持开放发展。坚持把开放作为富民强州的必由之路,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,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和我省滇中城市经济圈等发展战略,构建对接滇中、两广、大西南,面向东盟的开放平台,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发展新局面。
坚持共享发展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,发展依靠人民,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加快社会事业发展,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,厚植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、经济发展之源。三、全力融入滇中,创新跨越发展
围绕滇中“一区两带四城多点”的格局,确定我州北部七县市功能,主动承接昆明的辐射带动,加强区域协同合作,以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,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,以推进公共服务发展为重点,加快形成互惠共赢、相得益彰、融合发展的新局面。
(一)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。以建设综合枢纽为目标,加快公路、铁路、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推进网络化、复合型、立体式,内联外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彰显“国家门户”新优势。深入实施“兴水强滇”战略,全面提高用水需求保障能力。建设安全稳定、布局合理的能源保障体系。加快蒙自、弥勒为重点的信息化、智能化城市建设,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在全省信息网络中的地位。
(二)推进产业建设一体化。坚持以政策聚要素、以园区聚要素、以人才聚要素,用足滇中产业一体化政策,借助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、南亚博览会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、大湄公河次区域交流合作、中越(河口)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等区域发展合作平台,引进大企业、大集团,加快形成新的技术链和产业链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加快园区的产业聚集发展步伐,形成滇中技术创新、产业转型升级、产城融合的新亮点。
(三)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。繁荣活跃市场,清除市场壁垒,优化要素配置,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合理流通,协同推进包括批发体系、零售贸易体系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建设。不断提高各类市场运行效率、资源配置效率,逐步建立开放竞争、规范有序、科学合理、高效快捷的统一市场体系。
(四)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。优化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,创新社会管理,构建协调一致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,促进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社保等事业协同发展,推动建设资源共享、机制对接、要素趋同、流转顺畅、城乡统一、待遇互认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。
(五)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载体,积极推进整体城镇化建设,优化城乡空间布局,完善城镇功能,提高承载能力,推动产城融合,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。注重发挥城镇作为产业发展、人口聚集、扩大投资、促进消费的功能,以建设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为重点,构建布局合理、功能互补、山坝结合、城乡一体、特色鲜明的多级城镇体系。统筹新区开发和老城区升级改造,强化城区、城郊和周边乡村的一体化发展,加快重点小城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,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,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。
四、加快“五网”建设,夯实发展基础
实施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“五年大会战”,加快路网、航空网、能源保障网、水网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消除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,构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。
(一)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。以构建全省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为目标,着力推进城市通轨道、南北通航空、县县通高速重大项目建设,形成连接东西(通两广、出缅甸)、贯穿南北(连滇中、成渝,通越南、东南亚)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,建成蒙自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,积极推进个旧、开远、弥勒、建水轨道交通建设;建成云桂铁路(红河段),加快推进弥蒙铁路、红河综合保税区和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铁路专用线建设,开展弥(勒)泸(西)师(宗)曲(靖)铁路、文山至蒙自至普洱沿边铁路、建水至新平铁路前期工作。建成红河蒙自机场、元阳哈尼梯田机场,推进建水、红河、弥勒等通用航空的前期工作。建设红河南部高速公路、滇中高速公路网(红河境内),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升级。改造提升国边防公路和农村公路,建制村通畅率达百分之百。加快红河航运建设。加强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,编制科学合理、互联互通、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,满足群众安全便捷低碳出行需要。(二)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能源保障网络。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,提高能源效率,构建清洁、高效、安全、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。加速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,提升电网的输电效率和智能化水平。优化水电开发,改造提升火电产业,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,有序布局风电项目,在适宜区域适度建设地面光伏电站。建成安全稳定的成品油和天然气储运体系。
(三)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网络。重点围绕重大引水工程、中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网进行项目谋划,抓紧编制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,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。加强水源保护,加大河流湖泊治理,加大城乡饮水安全管理,抓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。实施“五小”水利项目,推进节水灌溉、渠系配套等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护,改善农业灌溉条件,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。
(四)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。满足城市空间扩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,完善城镇基础设施,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。注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,以滇南中心城市为重点,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、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。加强城市交通、通信、供水供电供气、污水垃圾处理、防灾减灾、公共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综合服务功能。以农村饮水安全、道路交通、电网布局、集贸市场、垃圾污水处理等为重点,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覆盖城乡、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。
(五)加快建设共享高效的信息网络。加快网络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,推进信息技术应用,推动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覆盖城乡、服务便捷、快速畅通、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互联网服务体系。加强网络平台、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,增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。
五、着力产业培育,推动转型升级
大力实施产业兴州战略,加大产业培育和优化升级,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,以产业转型实现经济转型,以延长产业链配套发展突破产业转型,以技术标准升级推动产业转型,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体现转型升级。推动个旧、开远等传统工业城市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。
(一)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推动粮经饲统筹、农牧渔结合、种养加一体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走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适度规模、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。
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,促进农业产业从增产向增收、从分散向集约、从粗放向精细、从弱质向高效转型。在北部地区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,以水、田、路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,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和设施化生产,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,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。在南部地区以山区综合开发为抓手,推进橡胶、梯田红米、香(油)料、水果、棕榈、商品林“六个百万亩”特色优势产业群和畜牧、旅游、蔬菜、生物药业“四大特色”产业群建设,解决农民增产增收、脱贫致富问题。
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,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,规范土地流转,建设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+社会化服务”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,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。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体系,实施品牌战略,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,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抵押、担保、交易制度,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。全面推进“三农”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,完善农业保险制度。
(二)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。按照开放型、创新型和高端化、信息化、绿色化的要求,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并重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、优化布局与聚集发展并重,加快推进结构调整,促进工业转型升级,构建外向、低碳、集约、高效型现代工业体系。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。立足我州发展阶段、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,推进行业整合和品牌提升。新上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工业转型项目,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,在做优存量中提升实力、在做大增量中调优结构。巩固提升烟草产业,调整优化产品结构,推进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搬迁。改造提升冶金产业,增强资源整合配置,延伸加工产业链条。做精做细化工产业,研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中高端产品。做强能源产业,促进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。稳步发展建筑建材产业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产业升级换代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,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,培育一批新兴产业,着力在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实现新突破。坚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,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,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,加快突破技术链、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,推动电子信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、食品工业等产业规模化发展,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占全州经济总量比重。
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质量。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,强化政策支持,完善激励机制,壮大园区经济总量,优化园区产业结构,延伸产业链,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同业聚集、关联发展、成链发展、集群发展,逐步形成层次递进、产业互补、特色突出、集约高效、生态环保、协调发展的新局面。
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。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,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,优化创新资源配置,完善创新体系建设,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科研组织、成果转化的主体,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。
(三)着力推动服务业稳步提升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扩大总量、增加比重,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,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、专业化、个性化发展。
把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,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。协同推进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,打响“云上梯田·梦想红河”旅游品牌,擦亮“三千四百年”历史文化名片,凸显红河旅游元素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,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服务功能,提高服务质量,提升产业层次,促进旅游与文化、生态、城乡建设深度融合,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、度假、康体、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,打造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、临安古城文化旅游区、弥勒康体健身旅游度假区和中越跨境旅游区。
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,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,加速推进“四枢纽一节点”(蒙自、开远、建水、弥勒和河口)建设,建立蒙自大物流园区,建成一批口岸物流、保税物流、专业批发市场、综合批发市场、仓储物流园区。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,加快州、县级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。
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,构建多元化、开放型的现代金融体系,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。积极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,支持面向中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。加强金融监管,防范金融风险。
培育发展网络经济。实施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加快“智慧红河”建设,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,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,公共服务更加多元,城乡管理应用更加广泛。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,促进制造业、农业、能源、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,电子商务、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。
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,巩固提升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。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,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,培育壮大信息消费、旅游休闲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养老消费、文化体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,规范市场秩序,改善消费环境。